“八八战略”20周年的民生实践|拔地而起的德寿宫,不断生长的宋韵
  • 日期:2023-12-29 09:50
  • 来源:潮新闻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出租车停在中河南路望江路路口,下来三个人,一开口就知道是东北来的游客。三伏天的高温,挡不住游客的热情。

杭州景区,首推西湖,其次是城南。以这个路口为中心,北有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南有胡雪岩故居,西边是鼓楼,鼓楼连着南宋御街,御街直通河坊街……城南这一带曾是南宋皇城,南宋临安城就埋在游客脚下数米的地方。

2009年,十一黄金周,杭州中山路以新的面貌亮相——南宋御街,这是它800年前的身份。同时,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程宣布启动。

14年过去,宋韵文化已经成为杭州的金名片。它埋在杭州人脚下,也在慢慢从土地里生长出来,进入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德寿宫。

1.png

△德寿宫 吕之遥/摄

2.png

1】十多年间,从住宅用地到博物馆

进入生活日常的宋韵

德寿宫是周亚平阿姨眼看着一点点“生长”起来的。

周阿姨住的百岁坊巷,与德寿宫一墙之隔。从拆迁、考古挖掘到一根根梁柱盖起来,周阿姨趴在阳台上一天天看着。如今,她拉开窗帘就看见德寿宫,晚上灯火辉煌。

3.jpeg

△德寿宫 林云龙/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分房子,周阿姨一家就住进了这栋7层高的楼。别看今天楼旧旧的,当年又高又漂亮,全杭州这样的楼都不多。当时哪能想到,隔壁工业厂区和民居混合的地方,下面埋着南宋的德寿宫,40年后又成为网红博物馆。

2011年,这里一度面临拆迁,要开发新楼盘,后来考古发现了德寿宫的砖砌道路、排水设施。开发建设为遗址保护让路,考古队进驻,德寿宫的位置、建筑群展现在世人面前。宋高宗、宋孝宗等人住过的宫殿,引起了人们的遐想。

2020年,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项目正式开工。周阿姨在阳台上,看考古队进驻,大灯照亮现场;后来围栏围起,遗址盖起来;再后来施工队到现场,梁柱搭起来。德寿宫二层采用木结构,施工时,工人站上去蹦蹦跳跳,把榫头压进榫眼。

4.jpeg

△德寿宫遗址 姚颖康/摄

5.jpeg

△德寿宫遗址进行发掘 姚颖康/摄

如今,周阿姨是德寿宫志愿者,在地下一层负责道路指引、文明劝导。自从退休后,周阿姨就在西牌楼社区做志愿者,德寿宫还没建成,她就向社区打听德寿宫志愿者招募的情况。

开馆前,志愿者们挨家挨户送红灯笼、送花,大家把阳台都装饰起来。开馆时,周围小区楼上装点了鲜花和红灯笼,配上古典的宫殿十分漂亮。

除了在德寿宫做志愿者,她还报名了凉茶摊志愿者。德寿宫西门外的“网红”红墙下,周阿姨主动招呼街坊、游客喝杯免费凉茶,10岁的小孙子也穿起红马甲,做起小小志愿者。

6.jpeg

△德寿宫出口的凉茶摊。周亚平/摄

德寿宫向宋代美学和文化致敬,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为周边商业赋能,为市民带来美的享受。对周阿姨来说,有形和无形的宋韵,就在他们生活的日常中,在家门口的热闹中,也在小孙子的成长中。

7.jpeg

△德寿宫红墙边拍婚纱照。

2】为宋高宗设计房子

文化大省建设在路上

德寿宫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呈现宋韵文化?作为设计师,黄滋构思了很久。黄滋是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古建筑专家,在古建筑研究、修复领域有40年的经验。

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程,黄滋很早就参与其中。从凤凰山往北,南宋皇城、三省六部、太庙、德寿宫……南宋皇城的那些遗址,在宋朝时的建筑是怎样的?黄滋是最想穿越回去看一眼的人。

他熟悉宁波保国殿等国内宋代建筑,曾主持修复飞英塔、延福寺等宋代建筑,也熟悉《营造法式》这样的宋代建筑典籍……但真要画出德寿宫的设计图,他脑子里依然是模糊的。

因为黄滋对自己有一条要求,每一处设计都要“论从史出”,每一处设计都要有来历。

8.jpeg

△黄滋

考古成果、文献典籍中有记载的最容易。比如南宋笔记《思陵录》记载德寿宫“正殿五间、朵殿两间,各深五丈。内心间阔二丈,次间各阔一丈八尺……”考古也出土了一些建筑基址、建筑构件,这些发现和记录首先提供了德寿宫的部分原貌。

有些内容没有记载,比如飞檐起翘多高、上面装什么脊兽……如何复刻?黄滋穿越不了,除了《营造法式》、现存宋代建筑,他去翻宋代绘画。马远、李嵩、赵伯驹……画家的描绘成为黄滋交叉考证的依据。

最麻烦的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比如德寿宫里种什么树,彩画什么样?黄滋去拜访园林、历史、艺术等领域的专家。

浙江大学教授何忠礼是研究宋高宗的专家。从他那里,黄滋更了解宋高宗其人,比如他有很高的文艺造诣,他比较节俭,他禅让帝位、搬入德寿宫比较匆忙……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宋高宗本人的个性、趣味对德寿宫的样貌很重要。有了何忠礼教授的指点,黄滋对于建筑威严的尺度、斗拱的风格有了更深的把握。

一位位专家给出了想法,黄滋脑海中,德寿宫的样子一点点清晰起来。

在还原历史细节的基础上,黄滋也有自己的设计,比如内墙以白色为主。内墙如果也用红墙,就跟当下的寺庙太像了,黄滋说,德寿宫要与寺庙建筑拉开距离,更符合当下审美。

既还原历史、致敬传统,又反映当代审美和当代精神,当代的学者和劳动者“守正出新”,给未来留下新的文化遗产。

从德寿宫到《宋画全集》,从西湖申遗到良渚申遗,文化的传承就在这样的“守正出新”中,文化大省的建设也在这样的“守正出新”中。

9.jpeg

△39℃,德寿宫的参观者。

【数据说】

去年夏天,杭州国家版本馆开馆,建筑设计上也借用了宋代园林的风格元素。今年夏天,汉服爱好者复刻了宋画《货郎图》中的“货郎”,在西湖边和德寿宫红墙下送荷花,一时间“送花郎”火上热搜。

就像德寿宫从土地中“生长”出来,宋韵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也在“生长”。生长离不开土壤——

2022年11月,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馆,总用地面积213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321平方米,针对近4600平方米的遗址露明展示,综合采用TAD止水帷幕、动态数字投影等技术,让遗址“复活”。每天门票1500张(周末2000张),每天几乎全部约满。

10.jpeg

△参观德寿宫的一对父女

2022年7月,杭州国家版本馆开馆,开馆四大主题展览展出古籍、文物、手稿等5000多件,吸引远近省市观众前来打卡,预约入馆一票难求。截至今年3月,开馆半年间接待观众30万人次。

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始实施,按“今、古、人、文”四大板块布局,出版学术著作超过1700部。其中《宋画全集》收录海内外的宋画精品1500件,反映了两宋绘画整体面貌。在杭州图书馆,市民可随时查阅。

……

20年间,浙江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288个、公共图书馆103家、文化馆102家、各类博物馆501家。

一条条大事记、一条条数据背后,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同时,推动文化的成果触及每个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