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 主题《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 时间2024年2月2日下午3:00
  • 嘉宾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
  • 地点浙江省新闻发布厅(之江饭店会议中心三楼)
  • 简介2024年2月2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邀请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顾浩,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黄黎明,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新芳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徐伟伟主持。
  • 我要咨询:点击前往>>
  • 文字实录

    浙江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徐伟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批复明确,《规划》是浙江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内容很丰富,关系到浙江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今天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为大家作介绍解读。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顾浩,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黄黎明,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新芳。

    下面,我们先请顾浩巡视员做介绍。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顾浩:

    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4月,我们也是在这里,召开了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省“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组织编制了我省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并于2023年12月2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今天,我们带着“多规合一”的成果,再次与大家见面,向大家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在此,我代表省自然资源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规划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根据发布会安排,由我介绍三个方面情况。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

    国土空间是生存之基、财富之母、民生之本、生态之依,也是浙江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的物质载体。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全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总遵循,也是全省其他各类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

    《规划》有机融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定位、土地利用规划刚性管控、城乡规划科学布局的优势,统筹了城市乡村、陆地海洋、地上地下空间开发保护,系统解决了过去各类规划种类繁多、各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效率不高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多规合一”。

    《规划》编制中,省政府建立了高规格的联席会议制度,由我厅牵头,统筹了多部门力量、组织了高水平技术团队、征求并充分吸纳专家和公众意见。《规划》成果经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审议后,由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明确了空间战略定位,为打造国土空间治理省域样板提供了方向。我省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交汇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规划》坚持底线思维,全面落实耕地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底线。到2035年,我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7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6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67万平方千米。同时,《规划》充分体现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统筹协调细化落实了自然资源保障、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控制线,筑牢了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规划》完善了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和高质量一体化的国土空间体系。《规划》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35年,构建形成“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打造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金南翼、未来版“富春山居图”。《规划》突出省际区域协调,推动省内重要生态地区、重大流域地区和城镇密集地区协同,加快杭绍、甬绍、甬舟、甬台、嘉湖等空间一体化发展,与周边地区一起,共同将长三角打造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和改革开放新高地,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先行的空间形象。

    《规划》优化高效和美的农业农村空间,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空间支撑。提出集中保护和建设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金衢盆地、温黄温瑞平原等四片现代农业生产集中区,推进浙西南特色林业区和浙东沿海特色渔业区两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多点”“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全省形成“四片两特多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全面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围绕“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总体目标,有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优化乡村用地布局,完善设施配置,加强风貌管控,提升乡村品质,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风貌落到实处。

    《规划》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现路径。全面提升全省山林绿屏和海洋蓝屏生态功能,持续完善钱塘江等八大流域生态脉络,逐步贯通山湖之间、山海之间、山与山之间的生态廊道,筑牢“两屏八脉多廊”的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彰显“诗画浙江”气质,推进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构建自然和人文交融的“浙里美”网络,《规划》落实了杭州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江郎山丹霞地貌等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和管控要求,保护好老天爷赐予的自然景观、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完善好老百姓喜欢的功能设施,创新空间要素保障,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转化通道。

    《规划》提升集约绿色的城镇空间,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做强中心城市、做特县域县城、做精美丽城镇”的城镇化空间策略,形成“双核四极多群”的中心城市体系。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努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温州、金义都市区辐射带动功能,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嘉兴要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湖州要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绍兴要融杭联甬接沪打造网络化大城市,台州要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和沿海沿湾支点城市,衢州要创新省际合作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丽水要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舟山要创新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布局都市区1小时、城镇30分钟、社区5-15分钟的高品质生活圈,为培育创新圈提供空间支撑。要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规划》统筹了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为构建安全韧性便捷的国土空间提供要素保障。贯彻“平急两用”理念,完善台风、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控和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的设施安排,提高国防动员设施保障水平,建设韧性浙江。在此基础上,《规划》统筹了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我们与省级有关部门和地方一起,谋划和梳理了近远期5200多个重点项目,利用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推动项目精准落地,“十四五”期间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空间得到“应保尽保”。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坚决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国务院批复明确,《规划》是全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

    二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批复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发挥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提升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批复指出,要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强化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物保护、林业草原等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协调空间矛盾问题,合理优化空间布局。

    四是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实施评估。我们要建立规划“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真诚希望媒体朋友加大对《规划》的宣传,热诚欢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参与到《规划》中来,共同营造全省良好的规划氛围。

    徐伟伟:

    谢谢顾浩巡视员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在提问前先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浙江是资源小省,同时是经济大省。我想请问这个《规划》当中是如何考虑利用现有的资源,然后高质量地推动经济发展的?谢谢。

    顾浩:

    感谢你的提问。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就强调过,像浙江这样的资源小省,“过去那种放开手脚用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浙江目前正处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谋划城市发展新路径,从原来规模扩张式的传统路径转向完善功能、提高效率、品质提升的新模式。《规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明确了“做强中心、做特县城、做精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路径。所谓的做强中心城市,就是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都市区、城镇群,就是总体格局中的“四极”;同时还要做特县域县城,真正的引导浙江的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推动“小县大城”向“名县美城”发展,避免同质化、低效率的竞争;还要做精美丽城镇,真正的把小城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村的基层功能节点。

    二是对要素的保障上,统筹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的利用。要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把有限的增量资源向国家、省重大项目倾斜,并且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的用地保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已经保障了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用地面积近35万亩。同时,我们也充分的盘活存量资源,大力推动闲置土地处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十四五”期间,我们已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2.8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47.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3.7万亩。

    三是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模式。倡导国土空间规划综合开发保护,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空间的基础上,来推动城市用地综合开发,强化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推动“TOD(交通引导模式)”“分层确权”“工厂上楼”、混合用途等新模式,比如杭州西站的综合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推动城市空间有机再造,特别是要推进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的改造,进一步鼓励工业、仓储、物流、研发、办公、商业服务等功能复合利用。

    中新社记者:

    本次国土空间规划对全省各地有哪些内容方面的侧重?在总体布局上是怎么考虑的?请介绍一下,谢谢。

    顾浩:

    感谢你的提问。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构建,是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在筑牢生态、农业空间的基础上,以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基础,根据每个城市特点,提出了“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开发保护一体化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湾引领,就是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集中布局高能级平台,将高端产业、引领项目、未来园区集中安排于环杭州湾地区,赋予新增长极以新动能。

    四极辐射,就是全面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的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四大都市区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定位和任务,杭州都市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都市区;宁波都市区要建设以全球门户城市为导向的现代化滨海都市区;温州都市区要形成长三角南部门户型都市区;金义都市区要形成以金义主轴为主体的“一带一路”枢纽型都市区。

    山海互济,就是突出浙江山海兼具的特色,推动山海协作工程升级,“一县一策”推动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联通、功能互补、政策协作,以高水平均衡发展,支撑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全域美丽,就是充分体现浙江在长三角地区生态优、环境美的特质,做美大花园底色,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加强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的联创联建,希望通过规划,把产城人文景的人工空间轻轻放到山水林田湖海的自然体系之中,真正把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发展始终。

    中国文化报记者: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名人大咖纷纷给浙江旅游“上分”。请问这次《规划》是如何充分彰显、发扬浙江独特山水人文魅力的?谢谢。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新芳: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浙江历史隽永、人文繁盛、山清水秀、生态怡人,文化和景观空间富集,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4处世界遗产(江山江郎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9项、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国土空间规划》从多个方面着力彰显我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

    一方面,优化文旅空间布局,打造成廊成片成圈的“大花园”。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创新,通过魅力空间专项编制,提炼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山海格局、人文特征以及文化自然景观富集的地域和廊道,构建全域美丽、全民共享的省域“大花园”网络,包括由四条诗路组成的“诗画特色廊道环”,由海湾海岛、环太湖、杭衢、衢丽温等自然人文带组成的“山海特色廊道环”,以及多条依托诗画和山海特色风景廊道组成的最美旅游风情带。

    另一方面,系统保护利用文旅资源,推出更多高能级旅游吸引物。首先,聚焦健全保护开发“大格局”。在《规划》中重点强化全省人文景观资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守住城市绿线(绿地)、蓝线(水域)、紫线(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黄线(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等控制线,梳理明晰保护清单和多重价值,显山露水透绿色,在绿色发展中展现浙江文化特色和省域之美。其次,聚焦主客共享“新空间”。结合全省城乡公园、绿道体系、公共文化空间等,实现城乡交融、均等供给,既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又更好地满足本地居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第三,聚焦“文旅+”融合发展“强引擎”。系统优化城乡旅游休闲空间布局,加强旅游用地要素保障,依托各类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景区城镇村等载体,发展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文化体验、农事采摘、康体养老等文旅业态,鼓励新消费,发展新经济。

    随着本次《国土空间规划》颁布实施,将有助于我省进一步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把文化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打造高水平旅游目的地。

    都市快报记者:

    我们知道,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面临年内年际分配不均,空间上与人口、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尽匹配的问题。请问《规划》中是如何考虑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支撑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谢谢。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黄黎明:

    感谢您的提问。

    20年来,按照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我省持续推进水资源保障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水资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全省水资源总体规划,相关成果已纳入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主要秉持了三个原则:

    第一,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坚持“三水统筹”,提高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保障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优先保障2035年全省人民群众喝上水库优质水。在省域空间格局引领下,规划建设三大水资源配置通道,新增年引供水能力30亿立方米,提高环杭州湾、金义都市区、温台沿海等地的优质水承载能力;高标准保障全省灌溉用水需求,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覆盖监测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生态流量,科学确定生态流量目标,并将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以保护绿水青山的生态空间。

    第二,坚持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作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深入实施节水行动,把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推进分质供水、再生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根据水资源、水生态等综合承载力,合理确定农业、城镇和产业的发展规模。严格水资源用途监管,探索多种形式的用水权制度改革。加强水域用途管制,对重要水域实行特别保护,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1000万亩水域空间保有量,发挥水域防洪、供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

    第三,构建浙江水网,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布局。为保障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水资源的需求,我省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加快构建“三纵八横十枢”的浙江水网格局,系统提升水资源保障韧性、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推进镜岭水库等重要水源工程,以及浙东、浙中、浙北三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网络化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合理布局江河干堤、高标准海塘,畅通高速水路,优化完善蓄滞洪区,挖潜水库枢纽和河网水系的洪水调蓄能力,持续完善“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拓展河湖生态宜居、富民惠民的功能。这些项目的建设用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了充分保障。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之声记者:

    想请问一下关于耕地保护方面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浙江的人均耕地面积只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那么在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方面,我们的《规划》有哪些硬措施?谢谢。

    顾浩:

    感谢你的提问。

    去年,我们印发实施了20条“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力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规划》也确定了一系列耕地保护硬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落实保护目标,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要端稳饭碗,就要把耕地稳定下来。我们作为国家试点,划定了“三区三线”,明确全省耕地面积不少于187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1652万亩,并且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地块,将耕地数据信息纳入省域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做到了“图、数、线、实地”四位一体,随时可查询、监督,并且为各部门在项目选址中提供了依据。另外,我们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立下保护“军令状”,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

    二是建设更高质量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逐步改善耕地碎片化问题,变“小田”为“大田”,《规划》谋划“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到2035年,形成1000片以上“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农田。推进“多田套合”,统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田间道路系统,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美丽田园,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浙江样板。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安全有保障、收益有提高。

    三是全面构建了“人防+技防”“田长+探头”的耕地智能化管控体系。浙江是全国最先建立“田长制”的省份之一,目前,已经形成6.6万名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队伍,对耕地进行日常巡查,实现了“人田对应”。在“人防”的基础上,我们大力推广“耕地智保”“天巡地查”等应用场景,建立了“季度卫星遥感、月度无人机巡查、每日铁塔探头监测”协同的动态监管机制,划定耕地电子围栏,确保破坏耕地的行为可以“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总台央广网记者:

    浙江每年都会面临台风侵扰问题,在城市安全应急保障方面,《规划》有哪些考虑?谢谢。

    顾浩:

    浙江经常有台风、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发生,《规划》着力提高灾害抵御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强化国土空间安全韧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提高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统筹考虑地理环境状况、灾害发生规律、人口分布特点、公共资源条件等因素,优化防灾减灾救灾的设施布局,沿海地区着重加强台风防控,结合城市形态和应急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同时进一步加强江河防洪和平原排涝工程建设,逐步提升堤防标准,中心城市按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设置;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我们提出限制建设、逐步搬迁,可以保证及时避灾。

    二是预留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空间。布局完善防灾救灾疏散通道系统,协同铁路、航空、公路和城市干道,预留区域及城市疏散救援通道,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科学布置危险品生产空间和运输路线,有效避让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合理预留危险品爆炸等重特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空间。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布局避灾安置场所,加强灾害的预警能力,利用通用机场等设施,实现应急救援30分钟响应全覆盖。

    三是合理布局“平急两用”设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筑牢安全底线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针对城市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提出了按照平疫结合、平战结合、平赛结合、平峰结合、平假结合、平灾结合的不同要求,适应平常态、应急态、极端态三种时态的功能转换,通过“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特别是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仓库、公园、酒店宾馆等,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城市应急的能力。

    浙江经视记者:

    我们关注到,过去有些地方过于注重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出现了随意拆除文保建筑、破坏文保单位周边风貌等建设性破坏的问题。社会大众也有所关心,就是说一些老城老街会不会在发展的浪潮当中逐渐消失?我想问一下这次的《规划》如何体现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谢谢。

    李新芳: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文化遗产的“拆”与“留”,一直是城乡建设的必答题。把“文化的根”留住、把“精神的脉”守牢,是我省自然资源和文旅文物部门共同的职责使命。在本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我们通过三方面工作彰显对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

    一是将文化遗产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浙江是全国最早启动国土空间规划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编制的省份,而且两者始终有效互动、协同推进。省文旅厅、省文物局与省自然资源厅紧密配合,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原则,系统梳理包括世界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的保护名录和管控要求,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共享和动态维护机制,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避免规划建设和遗产保护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二是严格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我们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线及其管控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与“三区三线”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予以监督实施。强化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联的山水环境、景观视廊、天际线和外围缓冲空间的保护刚性,据此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管控。以大运河浙江段为例,因为是在用运河且多穿越城镇发展区和老城区,保护和发展矛盾尖锐。我们通过专项规划编制细化管控规则,并开展进行合规性分析、空间叠加比对和矛盾冲突研究,从顶层设计入手确保多规合一目标实现。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实现“先考古、后出让”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的全域覆盖,以土地利用方式变革倒逼空间发展方式转型。

    三是统筹推进文化遗产相关区域的规划许可、用途管制和活化利用。以保护优先为前提,我们通过主体功能分区和资源整合,努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如,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的实证与典范,在严格遵循《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基础上,对位于西湖核心景区的龙井、梅家坞、杨梅岭等景中村,不是简单地“一刀切”限制发展,而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推进文化传承、旅游服务与社区生活的“三圈”有机融合,建设景村融合的“和美乡村”,文旅融合的“景观长廊”。再如,对于良渚、上山、浙江青瓷窑遗址等大遗址,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预留发展空间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在全国较早构建了省域考古遗址公园体系。

    相信在国土空间规划蓝图的指引下,我们将更有能力、更有手段,健全文化遗产空间保护机制,筑牢文化安全底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争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浙江探索的标志性成果。

    浙报集团银柿财经记者:

    浙江作为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想请问一下,在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方面,《规划》出了哪些制度上的安排?谢谢。

    顾浩:

    浙江省海域辽阔,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海岛最多的省份之一。《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经略蓝色国土,首次实现了陆海一体的空间协同和陆海联动的要素配置,对海洋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一方面,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近岸海域、海岛及其依托陆域是我省陆海统筹的重要区域,《规划》提出了要共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在全球海洋运输中的核心地位,完善海洋集疏运体系,拓展海洋枢纽的带动辐射能力,重点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真正将浙江海洋资源转化为向西辐射动能,畅通内陆地区新出海口和经贸合作通道。明确了全省63%的海洋空间为适宜开发空间,布局渔业、交通运输、工矿通信、游憩等用海方式,谋划布局海洋牧场和海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海洋经济平台的建设。

    另一方面,强化海洋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统筹保护利用海岛资源,划分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等8类岛屿,推动“一岛一功能”特色化建设。保护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稳步提升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保护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科学划定水产种质资源、海洋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其洄游通道等保护范围。保护利用海洋能源资源,提升潮汐能、海上风能、海上光伏利用水平,形成海洋清洁能源保障体系。

    过去,一些地方过于注重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出现了随意拆除文保建筑、破坏文保单位周边风貌等“建设性破坏”问题,社会大众也有所担心,一些老城老街会在发展浪潮中逐渐消失,请问本次《规划》如何体现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利用?

    浙江卫视记者:

    我想了解一下,《规划》对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生活设施配套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设置和安排?谢谢。

    顾浩:

    感谢你的提问。

    规划做的好不好,要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规划》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大区域到小社区,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全方位进行了规划安排。

    一是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争创世界一流强港。增强和提升杭州、宁波、温州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预留金义机场的区域枢纽空间。打造“枢纽上的城市、轨道上的浙江”,让老百姓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在全省布局“五纵五横”铁路网络,持续推动都市圈和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九纵九横五环五通道多连”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国省道体系,打造全域“四好农村路”。

    二是布局高品质的城乡生活圈。在四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按照1小时日常出行可达的服务范围,谋划都市区生活圈,加强都市区中心城市博物馆、美术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体育场馆、综合三甲医院等高端、高能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供给。在中心城市,按照30分钟日常出行可达的服务范围,优化城镇生活圈,提供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医养结合养老院等高品质、全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城镇社区,按照5-15分钟步行可达的服务范围,打造社区生活圈,实现幼儿园、中小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在乡村,按照15分钟日常出行可达的服务范围,完善乡村生活圈,推动乡镇卫生院、乡镇敬老院、文化礼堂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给排水、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推进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为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提供空间保障。

    三是塑造整体大美的城乡景观风貌。我省是全国第一个颁布省级《城市景观风貌条例》的省份,明确把空间设计方法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并在衢州开展了首个国土空间总体设计试点。提升滨水空间、山前地区、历史地段等景观特色,加强新城区、传统风貌区、特色产业区等提升风貌品质,实现“推门见绿、开窗即景、移步入园”,形成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高品质城乡风貌。

    在浙江也可以看到美丽中国,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徐伟伟:

    感谢三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在此预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