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
  • 主题“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
  • 时间2023年5月30日下午3:00
  • 嘉宾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社科联、省文联
  • 地点之江饭店会议中心三楼新闻发布厅
  • 简介5月30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省委网信办副主任许晴,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芮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主持。
  • 我要咨询:点击前往>>
  • 文字实录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这一主题,向大家介绍浙江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在文化建设领域作出的重要部署,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以及取得的变革成就,并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省委网信办副主任许晴,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芮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

    下面,我们先请来颖杰常务副部长作介绍。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文化建设专场发布会。

    今天是5月30日,5月30日对浙江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日子。2006年的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这句话饱含着深邃的人民情怀、文化情怀和历史担当,镌刻在之江大地的一处处文化遗址、一项项文化工程、一张张文化名片上,给之江儿女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擘画的“八八战略”,第八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并作出了“3个力”和“8项工程”的战略部署(“3个力”即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力这3个文化建设的着力点,“8项工程”即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和文化人才工程)。二十年来,浙江文化建设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3个力”和“8项工程”展开的;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3个力”和“8项工程”指引下结出的硕果;从建设文化大省、到文化浙江、再到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与“3个力”和“8项工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久久为功、又持续深化。今天这场发布会,我就聚焦“3个力”和“8项工程”向各位媒体朋友作介绍。

    先讲“3个力”:

    首先,我们持之以恒“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始终坚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特别是立足“重要萌发地”这一最大优势,深入实施铸魂溯源走心三大工程,形成了一批重大理论成果。

    其次,我们持之以恒“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我们高水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激发全省域文化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双向促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长至5145亿元,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6.95%。特别是我们利用浙江的体制机制和资源优势,激活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潜力,培育华策影视、横店影视、大丰实业、宋城演艺等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文创产品、文旅精品。

    再次,我们持之以恒“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力”。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了农村文化礼堂、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城市书房等文化惠民浙江经验,建成8000多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特别是我们着力构建以精神富有为标志的文化发展模式,不断缩小城乡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努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

    再讲“8项工程”:

    一是文明素质工程,聚力回答好“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命题。二十年来,我们聚焦人的现代化,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素养。久久为功打造“最美浙江人”品牌,让“最美”成为浙江的一道风景、一种风尚。截至目前,涌现出“时代楷模”5例、全国道德模范18人、“中国好人”536例。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27个,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被列入共同富裕“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明品牌。

    二是文化精品工程,聚力回答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这一命题。二十年来,我们奋力攀登文艺高峰,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通过设立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等方式,培育一流的文艺土壤、营造一流的创作生态,吸引全国顶尖文艺人才到浙江创作。大力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浙产优秀作品。

    三是文化研究工程,聚力回答好“用浙江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浙江人民”这一命题。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今、古、人、文”为主题,扎实推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目前,已经开展第一、二期工程,出版学术著作超过1700部,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比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经过18年接续推进,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持续擦亮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宋韵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金名片,推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形成更大影响力。

    四是文化保护工程,聚力回答好“切实把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一命题。二十年来,我们扎实推进文物安全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文物价值传播推广,大力实施文博强省建设十大工程。杭州西湖、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浦江上山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得到系统性保护利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去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实现“五连冠”。全省40余处革命遗址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乡村博物馆、景区博物馆。

    五是文化产业促进工程,聚力回答好“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一命题。二十年来,我们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凸显领跑优势。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等四大国家级基地落户浙江。实施文化企业“凤凰行动”,全省拥有规上文化企业5915家、上市文化企业45家,历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创建文旅融合改革试验区,“味美浙江·百县千碗”工程影响扩大,世界旅游联盟总部永久落户浙江。

    六是文化阵地工程,聚力回答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这一命题。二十年来,我们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高标准建成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之江文化中心作为全新文化地标,将在不久后投入使用。累计建成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农村文化礼堂。创新打造了城市书房、社区文化家园等基层文化阵地矩阵。建好用好管好互联网这个主阵地,创新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营造清朗安靖的网络空间。

    七是文化传播工程,聚力回答好“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这一命题。二十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统筹内宣与外宣、网上与网下,社会主流舆论不断形成新声势。加快传播能力和传播体系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创造全国经验,市级媒体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我们创新打造“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组建全省统一的技术平台“传播大脑”,精心打造重大传播平台和“潮新闻”“Z视介”客户端。连续9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中发出浙江好声音。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擦亮浙江作为“重要窗口”的对外形象。《之江新语》《红船精神》等图书多语种全球出版,“丝绸之路周”活动影响广泛,“浙江文化金名片”海外传播工程有声有色。

    八是文化人才工程,聚力回答好“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这一命题。二十年来,我们大力推进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用好中国网络作家村、之江编剧村等重大平台,启动百名文化人才引育工程,优化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分层次实施“五个一批”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及培育项目。截至目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6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84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9人,入选总量处在全国第一梯队。

    回望走过的这二十年,既是浙江文化建设大步跨越、繁荣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浙江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的二十年。我们深深感到,这一切都离不开“八八战略”的科学指引,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浙江文化工作的把脉定向、超前谋划、精妙部署。

    接下来,我们将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3个力”和“8项工程”战略擘画,一以贯之地抓落实、抓推进、抓突破,全力以赴地出经验、出成果、出亮点。主要是,聚焦“重要萌发地”,打造更多硬核理论成果;聚焦“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推动重大传播平台提质增效;聚焦“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持续擦亮优秀文化标识;聚焦“实现精神富有”,塑造时代新风新貌;聚焦“变革重塑”,推动数字化赋能宣传文化工作,努力让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中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闪亮标识。

    虞汉胤:

    谢谢来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各位记者在提问时候先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浙江卫视记者: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亲自部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八项工程”之一。请问“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至今,取得了哪些成果?接下来我们将如何实施好这项工程?谢谢。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设立、亲自挂帅指导、亲自谋划部署的重大文化工程。18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始终遵循总书记“今、古、人、文”四大板块布局,文化研究工程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累计立项课题1700余项,将形成学术著作3000余部,目前已经出版1700余部。通过“‘八八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等一大批项目成果,对浙江当代发展和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始终遵循总书记“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的构想,文化研究工程为繁荣浙江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良好条件。据统计,先后有40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项目研究,锻造了一支学养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了一套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创新工程。

    三是始终遵循总书记“对浙江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的指示,文化研究工程为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譬如,依托“龙泉司法档案”“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等众多项目成果,弘扬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传承了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四是始终遵循总书记“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的要求,文化研究工程形成了一套高效完善的学术研究组织模式和实践样板。文化研究工程首创“党委领导挂帅,政府大力支持,财政专项保障,省社科联规划组织,地方部门联动推进,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学术管理模式和以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发展实践互为坐标的学术研究模式,在全国区域文化建设中具有首创性和示范性。

    依据刚刚发布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三期实施方案,下一步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将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在总体谋划上突出新站位。努力把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建设成为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传承创新浙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高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推广展示浙江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学术研究上拓展新领域。将“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实施‘三个一号工程’研究”“宋韵文化研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多学科研究”、和合文化、阳明文化、南孔文化等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研究等选题列入三期研究。

    在成果转化上体现新思路。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也将提升通俗可读性,促进以文化人。将尝试开展民间民俗文化、地方饮食文化等研究,让文化研究工程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运作机制上出台新举措。将积极尝试“约请委托”“省市县共建”等课题立项形式,坚持开放式研究学术理念,组织调动省内外各方面力量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相信,通过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三期方案的实施,将在高水平社科强省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中,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浙江之声记者:

    我们知道,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浙江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大省,近年来是如何在网络上汇聚强大的正能量,来为广大的网友构筑一个美好精神家园的呢?谢谢。

    浙江省委网信办副主任许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浙江坚持举旗铸魂、守正创新,持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在网络空间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广大网民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美好纯澈的网上精神家园。

    我们坚持思想引领,不断巩固广大网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我们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广大网民。比如,我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和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领航”“一步一履总关情”等重点专题宣传,《习近平在浙江》《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等系列网上报道有效激发了广大网民特别是强国一代强烈的情感共振、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我们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 奋进共富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身边”等网上主题宣传,把各地区各部门“七进”宣讲的鲜活画面、生动表达、热烈互动在网上展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壮大网上主流舆论,持续凝聚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的磅礴力量。我们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浓墨重彩围绕“两个先行”“三个‘一号工程’”等省委中心工作组织开展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比如,我们聚焦“八八战略”“共同富裕”等浙江特色重大主题,精心推出“在身边”“大国之重@共同富裕”“强国有我 青春力量”打卡中国”等一批网络传播品牌,打造“共富浙里行”“非凡浙十年”等50余个亿量级话题,通过话题讨论、网络征集、赛事活动、知识问答、漫画图解、研学打卡等多种形式手段,吸引青年网民用生活化、故事化、网络化的方式参与互动传播,加快主流话语体系创新转化,让“高大上”的重大主题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

    我们强化氛围营造,共同打造彰显“重要窗口”良好形象的舆论生态。我们弘扬“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组建“新莓圈”浙江新媒体联盟,挖掘推广一批现象级新媒体产品,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围绕“战疫”“浙里最暖”“长三角一家亲”等正能量主题,汇聚原创涉浙正能量暖新闻作品已超1800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风化人。比如疫情期间,“美丽浙江”抖音号策划推出的MV《浙世界那么多人》,用动人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温馨的画面引发网民自发转载、加油鼓劲,在各大社交平台形成刷屏效应,成为现象级正能量产品。同时,在疫情防控、防汛防台等突发应急事件中,我们积极推进“捉谣记”网络辟谣平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如今,几乎每天都有反映凡人善举的内容在网上上榜热传,浙江网民积极传递“正能量”,鼓励别人、激励自己,已蔚然成风,成为“重要窗口”的一道靓丽风景。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浙江正在全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而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实现精神富有。请问在这方面浙江是怎么做的?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谢谢。

    来颖杰: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正如你提到的,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难点所在,相对于物质富裕来说比较“虚”,难以量化评估,但“虚功”要“实做”。自2021年以来,我们将精神富有建设纳入共同富裕示范区总体架构,形成“标志性成果+重点工作+重大改革”全域推进体系,落地了一批实践创新试点,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如何实现精神富有,我们主要研究破解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怎样才是精神富有?—构建可评价的目标体系

    围绕“精神富有是什么、怎样才能精神富有”这个重大课题,我们系统开展研究,明确实现精神富有的内涵、目标和路径,构建可评价的目标体系。我们连续两年举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高峰论坛,成立共同富裕文化创新中心,做好精神富有的研究阐释、宣传解读。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用这样20个字来概括“精神富有”的基本内涵:精神充实、文化丰富、文明有礼、心态平和、社会和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探索建立“精神富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精神富有的指数,这样我们发力就更精准了。

    第二,怎样推动实现精神富有?—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是缩小“三大差距”。推动精神富有,关键也要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我们创新推进以精神富有为标志的文化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比如,我们累计建成2万多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了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以文化礼堂为载体,宣传宣讲、文艺表演、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村民奉上家门口的“文化大餐”,逐步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嘉善洪溪村曾是干群关系紧张、村民时有上访的后进村。这些年,洪溪村依托文化礼堂,打造了村民趣味运动会、百桌千人宴、洪溪“村晚”三大特色文化品牌,每年开展各类活动100多场,吸引村民广泛参与,实现了从曾经的“上访村”到现在经济富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和谐村”的华丽转身。“我们的村晚”也是农村文化礼堂形成的特色活动品牌。2023年春节期间,全省有60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举办了“我们的村晚”,最多的年份有110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举办“我们的村晚”。比如,我们积极开展“艺术乡建”,以艺术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衢州余东村,村民“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笔头”,绘制了大量特色鲜明的农民画,打响了“中国第一农民画村”品牌,形成了“农民画+文创+旅游+研学”的文化产业链,村民们用画笔绘出了一幅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2023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比如,杭州国家版本馆一开馆就开放、一开放就爆满,每周有讲座、有展览、有交流。目前已经打造了“文润讲坛”“文润阅读角”“文润书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品牌。特别是先后举办了三期“文润讲坛”,邀请王澍、陈振濂、麦家等业界大咖作主题讲座,线上直播总观看数超70万,把“高大上”的藏书楼变成了“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吸引众多市民朋友争相打卡,成为网红“新地标”。

    第三,怎样让精神富有可感可知?—构建全域文明“浙江有礼”品牌体系

    人是最美的风景,社会文明是精神富有的外在呈现。我们创新打造全域文明“浙江有礼”品牌体系,系统推进“浙风十礼”行动,让文明成为之江大地上最靓丽的风景线。这里,我讲三道风景线:比如,我们接续10年打造“最美浙江人”风景线,从2017年至今,我们总共选树宣传了4685位“最美浙江人”,这一位位诠释“最美”、彰显“大爱”的浙江人,照亮了人间、捂热了社会、感动了世人。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的“最美司机”吴斌,扎根基层、献身事业的“宣传战士”徐利民,等等,他们的最美身影被广大人民群众深深记住,他们的凡人善举让“最美”成为新时代浙江人的闪亮符号。比如,“礼让斑马线”风景线。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浙江,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湖光山色和各色美食,而是斑马线前的一次温暖礼让。2021年,我们推出“礼让斑马线 云上看文明”慢直播活动,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门口、杭州市延安路银泰百货门口等2个车流密集、游客汇聚的无信号灯斑马线路段,进行现场直播。全网直播260余场,观看量超4.6亿人次,让全国网友共同见证,美丽风景线能不能经得起检验。当年数据显示,全省斑马线礼让率从87.3%提高到93.5%。比如,打造志愿服务风景线,我们推出“志愿浙江”平台,构建了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景触达、全程管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志愿服务体系,超过1800万注册志愿者通过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目前,“志愿浙江”数字化应用累计服务群众超4.9亿人次。此外,我们还推出了垃圾要分类、聚餐用公筷等新的文明品牌,让文明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每个人身上,让精神富有成色更足、可感可知。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我们常说浙江是“诗画江南”,是很多人的“诗和远方”。我想请问一下,浙江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谢谢。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芮宏:

    诗和远方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浙江紧扣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把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列入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十大工程”,加快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浙江样板”。

    一、抓项目,创标识。省政府出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以文旅投资“双百”计划为杠杆,实施“串珠成链”十大百亿工程,加快建设四条诗路、红色革命、蓝色海洋、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带。近3年来,全省文旅项目投资逆势增长,2022年实际完成投资3650.7亿元,同比增长31.8%。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杭州国家版本馆、横店影视城等项目出生即出圈,开放即爆款。今年1-4月,全省在建文旅项目2635个,完成投资1466.5亿元。未来5年,全省文旅项目将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圆满结项,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越剧《枫叶如花》、歌剧《红船》先后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维京邮轮“东南沿海文化之旅”实现在浙首航。

    二、提品质,优业态。立足“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丰厚家底,目前浙江创成的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视听产业、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等四大国家级基地先后落户浙江,4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3家入选全国旅游集团20强。同时,打造“跟着课本游浙江”、“跟着考古去旅行”等品牌,推动全省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创建A级旅游景区,一批“文旅+”“+文旅”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如乌镇戏剧节,年年一票难求;春晚舞蹈《碇步桥》,则带火了泰顺的碇步桥旅游。

    三、重集成,强改革。推进数字化改革,开发迭代了“浙里文化圈”“游浙里”等重点应用,打造出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文化空间和更智慧的文旅生活选项。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培育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一批示范性文旅融合IP。如今年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吸引15万人线下观展,形成现象级艺展。抓住小切口,推出百县千碗、浙韵千宿、浙派好礼、浙里千集等高品质消费品牌,拓展产业链,撬动大消费。推动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杭州,举办“丝绸之路周”“茶和天下”等活动,让浙江文旅在国际文明交流互鉴中破浪前行。

    媒体朋友们,还有100多天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就将举行,很快,我们将迎来富有“浙江味”“文旅味”的亚运火种采集和火炬传递活动。以此为契机,我们将举办“文旅赋能亚运”系列活动,让“亚运时刻”也同样成为“旅游休闲时刻”和“文化体验时刻”,欢迎全世界的朋友在亚运期间能来尽享“诗画江南”好风光,感受“活力浙江”新魅力!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我们注意到,前段时间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之一的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浙江斩获了不错的成绩。一直以来,在电影电视以及各类文艺舞台上,我们也欣赏到了不少优秀的浙产作品。能否评价一下,浙江这些年在文艺创作方面的一些情况?另外,文艺创作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接下去该如何破局?谢谢。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杨守卫: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历届省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全省文艺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部署和在省第六次文代会上提出的“五个必须”要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生态,推出了一大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共获448个国家级权威奖项。浙产影视叫好又叫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送你一朵小红花》《外交风云》《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 “金鹰奖”“飞天奖”评比中共获98个奖项。重大主题美术创作领跑全国。26件美术作品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33件美术作品入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大展,入选数均居全国之首。浙江摄影引发全国高度关注。全国摄影艺术展入选数连续12年6届全国第一,形成了摄影的“浙江现象”。文艺百花竞相绽放。有25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继2021年婺剧演员楼胜夺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魁首后,前不久越剧演员章益清又摘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近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奖数均居全国首位;历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稳居全国前列。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取得较大突破。《本色》入选中宣部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歌曲,2人获第13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舞蹈《碇步桥》成为2023年央视春晚爆款。

    当前,我省文艺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高原”缺“高峰”,真正拿得出、叫得响、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作品还不够多。比如,没有像《采茶舞曲》那样让人耳熟能详的优秀音乐作品,少有像《五女拜寿》那样能激动一个时代年轻人的戏剧。下一步将聚焦文艺攀峰目标,坚持守正创新、系统重塑,建立完善文艺创作全周期服务机制,形成项目策划、创作采风、人才培养、文艺评奖、理论评论、宣传推广等工作闭环,打造浙江文艺创作生产的大本营;建立全国重大展赛迎战备战机制,组建各艺术门类冲刺全国重大展赛创作表演团队,营造“大练兵、大比武”的浓厚氛围,在全国重大展赛平台展示浙江的艺术风采;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引导扶持力度,全面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努力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疫情过后,大众出游需求旺盛,文旅产业也正在加速复苏。我想请问一下发布人,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浙江将如何利用好丰富的文旅资源,并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举措?谢谢。

    芮宏: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央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浙江坚决扛起探路者的职责,根据文旅部和浙江省共同印发《行动方案》的要求,坚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双向发力,积极探索文旅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一、让文化旅游“富口袋”更高效均衡。我们实施了山区26县“百项千亿”、“造月工程”等十大工程,实施“万村景区化”2.0计划、“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乡村文旅运营“五百计划”等,建成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66家,覆盖率达73%;全省景区村、景区镇、景区城覆盖率分别达56.5%、72.2%、92%。全省旅游产业从业人员398.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口10.3%。26个山区县中,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的有22个,全省A级景区村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20%,3A级景区村这一比重则超过30%。建成乡村民宿2.2万家,就业人数超15万,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2022年,全省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514.6亿元。

    二、让文化旅游“富脑袋”更精准可感。我们研究制定了两套指标体系,实现“精神富有”可量化、可评价,形成“找准短板—掌握需求—精准供给—评价反馈”工作闭环,面向外来务工人员、青少年、残疾人等群体推行“缺什么、补什么”的分人群精准公共文化供给。实施了百亿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打造覆盖全省的8288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无处不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业余文艺团队8万多支,文旅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30万,全省全民艺术普及率达74.4%。成功举办中国歌剧节、之江艺术季、浙江戏剧节等活动,还催生了“乡村村晚”等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公共文化现象

    三、让文旅促进共富的“压舱石”更坚强有力。我们探索更完善的制度,建立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完善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文化管家”运营模式,率先实施省域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评估,以专业化运营、科学化评价推动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我们推进更现代的治理,制定《旅游休闲新业态安全生产职责》,强化对玻璃栈道、滑翔伞、露营等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在全国首创“信用绿码”;制定《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等法规规章,主导研制我国首批旅游国际标准和一批国家标准,更好发挥法治和标准对文旅赋能共同富裕的保障和引领作用。

    潮新闻记者: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和互联网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日常也会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些“乱象”“怪象”。那么在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老百姓安心、舒心上网方面,请问网信部门有哪些举措呢?谢谢。

    许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近年来,浙江省委网信办牵头推进省域依法治网体系建设,以“之江净网”网络生态治理行动为牵引,重拳出击、严厉整治网民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焦点问题,积极营造安靖清朗的网络空间,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一是聚焦重点网络乱象,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我们持续开展“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饭圈’乱象整治”、打击整治“网络水军”“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养老诈骗”等专项行动,锁定使用频率较高的重点网站、平台环节和服务类型,全面清理涉网络虚假信息、低俗涉黄、血腥暴力等不良有害信息,严打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督促网络游戏平台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建设,引导青少年网民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健康的用网习惯和必备的防护技能。

    二是重塑多跨协同机制,汇聚多元共治合力。我们出台《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网络虚假信息治理的决定》《浙江省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文件,建立完善了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内容“分业分层监管、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机制,通过细分协同部门职责清单、明确网络监管领域权力事项、厘清新技术新应用方面的管理边界等,推动形成网信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多跨协同、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共治格局。我们建设“之江净网”网络空间依法治理平台,推动网络执法主体互联,管网治网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推进省域执法一体化建设,提升网络执法效能。我们率先实现了省、市、县网信执法主体资格和执法人员全覆盖,持续优化浙里网络综合执法应用,实现“省级统建、三级通用”。创新打造服务型网络执法模式,通过事前预防性执法、事中规范化执法、事后跟踪式执法,护航浙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开展“浙e执法”系列行动,纵深推进分级分类精准执法,开展浙江省县域网络执法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网络执法体制机制。坚持“快准严效”原则,重拳惩处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围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新领域探索开展主动执法,2022年累计下架下线App、小程序900余款,依法约谈网站平台及账号500余个,网络执法震慑效应和预防惩戒作用逐步显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浙江日报记者:

    我想请问一下,刚才我们看到了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文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我们不断涌现的文艺人才。我想请问一下,浙江在文艺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目前还有哪些不足?谢谢。

    杨守卫: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我省坚持把培养造就文艺名家、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分层分类推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重点抓文艺名家和青年文艺人才培养。2013年以来,连续10年实施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共培养386名青年艺术家。2020年,又创新推出“文艺名家孵化计划”,组建一流的导师团队,对从全省遴选出的68名优秀文艺人才,进行全链条培育。我们以重点工程锻造重大主题创作主力军。比如,通过连续8年实施4期“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推出101件代表浙江美术创作实力的精品力作,打造了一支主题美术创作“国家队”。我们关心扶持“文艺两新”和基层文艺人才成长。出台《关于扶持“横漂”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全国首个影视类产业文联——横店影视产业文联,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推动各类优质文艺资源下沉到基层,深入开展与山区26县结对帮扶活动,让基层文艺人才有更大的提升发展空间。我们精心打造青少年文艺人才成长平台。根据不同艺术门类特点,精心打造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荟萃、浙江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等一系列平台,推进艺术薪火相传,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近年来,一批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许江、陈振濂连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麦家、茅威涛、翁仁康、杭间等5人担任全国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会员7654人、省级会员29806人。

    放到全国大盘子里来看,我省文艺队伍的总体实力居于前列,但是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艺术家还不多,能够称得上名家大师的基本上是几个“老面孔”,曲艺、杂技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一步,将坚持“德艺双馨”标准,进一步优化文艺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打造文艺名家培育项目升级版,在全面总结“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项目”实施经验基础上,创新培育载体,搭建更多平台,突出实践磨炼,推进名家培育项目取得更大成效;二是推出中青年文艺人才“攀峰计划”,选出12至20名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进行重点培养,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帮助他们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三是建立激发文艺工作者创新活力机制,以“之江潮”杯文化大奖为牵引,推动全省文艺工作者创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积极推进浙籍文艺名家回归,打造文艺创作“最强大脑”,构建精品力作背后站着名家大师,名家大师支撑着精品力作的良好局面。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虞汉胤: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五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记者,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