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瑛
字体:[ ]

代表作品:《雷峰塔》、《红梨记》、《玉簪记》、《十五贯》.

1921年9月初,周传瑛正在双塔小学读初小二年级时,受先入昆剧传习所的胞兄周根生(传铮)影响,辍学入所习艺。工小生,主巾生、鞋皮生、翎子生、小冠生。扮相儒雅俊秀,风度翩翩,虽嗓音欠佳,然吐字清晰,唱念抑扬顿挫,韵味醇厚,表演细腻,善于运用眼神、身段、舞姿塑造各类舞台形象;尤其是扇子、褶子、翎子功扎实,有“三子唯传瑛”之说。能戏极多,饰演《雷峰塔·断桥》中许仙、《占花魁·湖楼、受吐》中秦钟、《桂花亭》中唐伯虎、《牡丹亭.惊梦》中柳梦梅、《西楼记·楼会、拆书》中于叔夜、《西厢记·跳墙、着棋》中张君瑞、《红梨记。亭会、三错》中赵汝舟、《绣襦记·卖兴、当巾》中郑元和、《金不换·守岁、侍酒》中姚英、《彩楼记·拾柴、泼粥》中吕蒙正、《白兔记·出猎、回猎》中咬脐郎、《铁冠图·对刀、步战》中李洪基、《白罗衫·井遇、看状》中徐继祖、《长生殿·定情、赐盒、鹊桥、密誓、惊变、埋玉》中唐明皇等各类角色均很拿手;尤在《玉簪记·琴挑、偷诗》中饰演的潘必正,能寓风情于文雅之中,不失书生本色,其身段、台步、水袖功夫之飘逸美妙,堪称独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十五贯》中主演改由老生应行的况钟(按昆剧传统分行,此角例由老外扮演),又吸收、融化了某些巾生的身段动作,表演更为出色。出场后,虽嗓音微带沙哑,但苍劲有力,身段凝重,台步潇洒,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民请命、刚毅正直、机智干练、又具有书卷气的清官形象而饮誉海内外。京剧艺术大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在主演京剧移植、改编本《十五贯》时,特向传瑛学习了此戏。自50年代始,周传瑛在历次戏曲会演等艺术活动中,曾获得过各种奖励。如:1954年10月,荣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奖状奖;1957年和1959年分别荣获浙江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荣誉奖;1981年11月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在苏州联合举办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及翌年5 月的“两省一市昆剧会演”大会上,又先后荣获纪念匠与荣誉奖状。1986年10月,在纪念昆剧《十五贯》成功演出三十周年之际,又荣获中国昆剧研究会颁发的表彰信与奖励。表彰这位杰出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在《十五贯》的成功演出中,在培养中青年优秀演员中,在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振兴昆剧中作出的卓越贡献”。为昆曲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活动家、我国昆剧界代表人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