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医”靠 浙大二院汪四花扎根贵州对口帮扶近5年
  • 日期:2021-03-04 13:00
  • 来源:浙江新闻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汪四花给当地群众看病.jpg

汪四花为当地群众看病

“帮扶一时,牵挂一世,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尽自己所能护佑人民健康,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汪四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她手捧奖状、胸戴红花,走出人民大会堂时难掩激动心情。

对口帮扶结硕果,困难群众有“医”靠。汪四花从江南水乡跨越千里来到黔山苗岭,怀着一份真情扎根贵州大山近5年,帮助贵州台江县人民医院从曾经的“垫底”医院,蝶变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县级综合医院,为当地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县拥有17万人口,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浙大二院与台江县人民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台江县人民医院成为浙大二院台江分院。作为组团式帮扶的主要人物,汪四花被任命为台江分院院长。

刚到台江,汪四花便喜欢上了这里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与此同时,她也忧心忡忡地发现,医院发展的困难程度远超她的想象——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远,医院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陈旧,思想理念也亟须提升。

汪四花在台江.jpg

汪四花为当地群众看病

“既然来了,就要干一番实事!”她决定,“第一把火”从制度烧起,用制度来约束人。她与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交心谈心,认真梳理医院存在的问题,率领团队制定和改进了300多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将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医院日常工作中,同时,探索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医疗质量。

不到半年时间,医院面貌悄然改变——院区标识清楚、环境整洁、道路平整、车辆停放有序,医院整体形象得到显著提升。随着医疗设备的改善、医务人员技能的提升,许多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现在都能确诊,患者不用再为了做一个检查而转去上级医院,大大节约了就医成本,医疗纠纷和投诉也大幅减少。医院职工对汪四花的满意率超过95%。

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汪四花和团队们探索出“五结合”的模式,即“组团式”与多学科相结合、长期帮扶与短期帮扶相结合、业务指导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导师制带教与双向考核相结合、专家派驻与发展需求相结合。如今,台江分院已经开展新项目、新技术103项,其中分院本土医师独立胜任81项。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汪四花带领帮扶专家团,每周的工作日在医院落实相关工作,周末则走村串寨进行义诊帮扶,普及健康知识。这些年,他们几乎走遍了台江县所有村寨。他们还走出台江,在苗乡的山山水水间,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脚印,仁心仁术的好口碑在大山间传扬。

2019年“母亲节”那天,汪四花得知同属黔东南的剑河县某村一位女孩患病后无法说话,需要救治,便放弃了本就不没多久的休息时间,带领帮扶团队绕过4个县,穿过悬崖峭壁、深山老林,在弯弯曲曲的山路奔波近5个小时来到女孩家中,为她作详细的检查,并拟定治疗方案。面对这份远道而来的温暖,女孩备受感动。

“帮扶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汪四花说,在浙江大学和浙大二院的经费及人员支持下,台江分院新建学科及平台18个,打造“5+2”重点专科。浙大二院还持续为台江分院“输血”“造血”,先后派出44批次、70名涵盖管理、泌外、内镜、麻醉等近20个学科专家开展帮扶,助推医院学科发展、技术力量和医疗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0年11月7日,汪四花完成组织交给她的任务,告别战友,回到阔别多年的杭州,与家中年逾九十的父母团圆。汪四花说,以后的日子,她将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百姓健康事业奋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