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校开学时间如何安排?“浙外防”体系怎么构建?这场发布会给你权威答案
  • 日期:2021-02-25 14:14
  • 来源:浙江发布
  • 浏览次数:
  • 字体:[ ]

2月25日上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六十六场新闻发布会。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先通报了最新疫情情况:2月24日,浙江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分别由土耳其、伊朗输入),已排查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集中隔离。截至2月24日24时,浙江现有在院治疗确诊病例6例,均由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42例,其中境外输入41例、省外输入1例。

陈广胜还就近期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作简要通报。

统筹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由于前阶段国内一些地方的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农村,且出现多代病例传播,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成为当务之急。浙江加紧组建省、市、县三级工作专班,创新建立村(社区)“三色”风险预警机制,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根据密接人数、入境人数、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数、从事感染高风险职业人数等指标,用红色、黄色、蓝色分别表示高、中、低预警级别的管控区域。2月24日,全省农村地区红色管控村(社区)505个、黄色管控村(社区)1047个、蓝色管控村(社区)18933个,所占比例为2.5∶5.1∶92.4;红色、黄色管控村(社区)分别较2月10日减少705个和1834个。村(社区)“三色”风险预警,是浙江继疫情“五色图”后按分区分级理念精准防疫的进一步探索。

鉴于春节是返乡人员最集中的时段,为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浙江对农村地区的省外返乡人员和省内重点人群按规定核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纳入日常健康监测。但具体实施不搞“一刀切”,尤其是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柔性管理措施,允许在加强个人防护前提下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在对面上投诉转办核查的基础上,对236个通过“浙里督”等平台反映的涉返乡防疫加码突出问题线索进行跟踪督办,其中,69个予以纠正或督促解决,96个属于政策信息不对称予以充分沟通,71个因对措施理解偏差予以澄清。健全农村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选派2.6万名驻村(社区)防疫指导员,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物品、重点环境核酸检测,依托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性疾病监测哨点全覆盖,落实零售药店常态化监测机制,坚决筑牢乡村疫情防线。

跨省域流动防疫重点地区实现动态清零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趋稳向好,到2月22日各省(区、市)已没有中高风险地区。按照浙江精密智控机制的相关规定,低风险地区人员凡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码“无异常”信息或持各省(区、市)健康码“绿码”的,在浙江全域均可自由有序通行。除针对涉疫重点人群的管理外,各地、各单位对跨区域包括跨省域流动的一般人员,不得另设不必要的管控措施。

对新近降为低风险等级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来浙返浙人员已不再作为涉疫重点人群。在防疫重点地区实现动态清零后,对原中高风险地区疫情风险降级前已在浙江实行“7+7”等健康管理的人员,按机制分类下调管控措施。对目前仍处于日常健康监测期间的原中高风险地区来浙返浙人员,继续落实体温、症状日监测机制,并倡导控制活动范围,毫不松懈防范潜在风险。

有序推进春季开学工作

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和要求,浙江遵循分期分批、错时错峰的原则,按计划推进大中小学全面开学。其中,中小学及幼儿园由各地自行安排正常开学;高校由省统筹安排错峰开学,多数高校将于2月28日—3月11日陆续开学。同时,加强相关高教园区学校间的沟通衔接,合理安排错峰节奏,避免同区域学校同一时间集中开学,尽可能防止人员过度聚集。

复学复课与复工复产,都是疫情防控必须全力抓细抓实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高校师生分布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必须统筹把握安全防疫与正常流动的关系。浙江全面排摸师生健康状况和旅行经历,建立返程对接机制,切实加强师生防护指导,努力降低返校开学的风险隐患。根据对全省高校师生健康码数据分析,2月24日持“红码”428人,其中,295人为尚在境外的留学生或外籍教师,56人为因公出国(境)在外人员,73人为境外来浙仍处于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仅4人为涉疫密切接触或重点关注人员;虽经寒假大范围人员流动,其余所有师生都持健康码“绿码”,在开学之日均可以直接报到,非特殊情况无需接受核酸检测,也无需经过居家健康监测才能返校。

完善核酸阳性物品应急处置机制

为全面落实“人物并防”策略,浙江制定《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物品应急处置指南》,围绕核酸检测结果确认、人员排查和健康管理、物品排查和应急处理、环境消毒等重点环节提出规范要求。对直接接触阳性物品人员实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日常健康监测”;对未直接接触阳性物品但存在暴露风险的人员实行“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7天日常健康监测”。为避免过度管控,如明确为首个阳性采样点本地操作环节导致的污染,对其他地区同批次阴性产品的接触人员将无需采取隔离等措施。

为切实防止“物传人”,各地对检出核酸阳性的同批次涉事物品应快速开展溯源和流向调查,并立即封存涉事物品。但对阳性物品不随意一毁了之,将依照风险因素分类处置。其中,对阳性食品及其包装经消毒后,由专业运输车辆运至指定地点,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对低价值非食品类物品经消毒后,可作焚烧等处理;对价值较高的物品经消毒并在常温、干燥环境中存放规定时间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可正常使用,做到在确保安全前提下避免浪费。另一方面,对同批次阴性物品根据污染来源不同区别对待。如为本地污染,将无需处理其他地区同批次物品;如为源头污染,则对同批次物品均按污染物品处理,以最严要求、底线思维扑灭疫情燃点。

 

发布会现场,陈广胜还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回应。

浙江有不少在境外投资的企业和项目,为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据说省里正在构建“浙外防”体系,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浙江是开放大省,大批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项目分布比较广泛。当前全球疫情持续蔓延,浙商在境外投资必然受到困扰。在这个阵地打好阻击战,是我们夺取防疫高分报表的第二战场。

从相关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不少境外项目面临防疫物资短缺、医疗条件不足、沟通联系不畅等困难。“浙外防”体系正是问题导向的产物。所谓“浙外防”,即浙江省境外项目疫情精密智控体系的简称。通过建设境外项目数据库、服务码和线上服务平台,并在精密智控指数中增加相关指标,可以说是数字化改革在境外投资防疫领域的积极探索,将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疫情防控的服务保障。

“浙外防”体系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赋能。今年2月1日,相关应用系统在试点基础上已在全省推行。凡在境外涉及浙江籍人员及资金的项目,包括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援助等项目,都将纳入一站式服务和管理。目前,各地已有1980个境外项目(企业)和机构录入系统,覆盖中方派出员工5700余人、外方员工4.7万人。浙江境外服务码、线上服务平台均已开通。凡取得服务码的境外项目,可通过线上服务平台获得疫情风险预警、防疫物资援助、远程视频指导、心理咨询疏导等服务。

虽然远离国门、远隔重洋,境外项目防疫务必有一条严明的责任链。浙江坚持“谁派出、谁负责”和“属人、属地”管理原则,通过政企协同、省市县联动,将尽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生产建设工作。“浙外防”应用系统目前只是1.0版,将持续推进功能完善,以数字化改革助力工作体系迭代升级。

前阶段国内出现了因组织培训活动导致的疫情传播,请问浙江对校外培训机构办班的疫情防控有什么具体要求?

国内一些地方前段时间连续发生聚集性疫情,但浙江形势总体平稳,因而没有中止校外培训机构办班。虽然目前国内已实现中高风险地区动态清零,但疫情并没有远去,在初春也容易出现反弹。培训机构大多处于密闭空间,一旦出现燃点,容易导致群体性传播。因此,必须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场所防控要求。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各培训机构都应明确专人负责落实测温、亮码、戴口罩,以及日常清洁、消毒等防疫规定。在近期国内疫情一度呈多点散发之时,浙江对开展线下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实行相对封闭管理。虽然各地疫情已得到有效遏制,但目前仍然应控制无关人员进入培训机构,尤其是禁止体温异常及有疑似症状的人员进入。这里涉及是否允许送外卖的问题,从风险防范角度应加以注意。但考虑到培训机构人员就餐等现实情况,允许外卖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进入楼宇,在培训机构门外特定区域设立外卖存放点,合理兼顾配套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人员管理。建立教员、学员健康监测制度,实行“一人一档”台账管理。吸取有的地方暴发疫情源于培训讲师、且出现超级传播事件的教训,必须严格重点人群防范。凡有境外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都应切实执行健康管理措施。同时,继续控制线下培训规模,避免人员过度聚集。如需举办50人以上讲座、研学、展示等活动的,必须制定防疫方案,夯实健康排查、实名登记、个人防护等措施,通过实化细化各环节防控,尽可能减少风险隐患。

校外培训机构的疫情防控,必须全面落实属地、部门、机构、个人“四方责任”。每个培训机构都要制定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并配备必要的防控物资和设施,规范设置临时隔离区。疫情防控还有赖于增强个人防护意识。无论教员和学员,都应养成一米线、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用公筷等良好习惯,从细节入手筑起防疫屏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