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苍南紫菜养殖加工探索减碳降污新途径
  • 日期:2021-12-31 16:26
  • 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 浏览次数:
  • 字体:[ ]

近年来,苍南县紫菜养殖加工得到了大力发展,给沿海居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但也给环境带来影响,特别是清洗紫菜过程产生的大量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大负担,为此,苍南县通过开展紫菜清洗废水整治提升,优化养殖方式等措施,不仅有力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探索出一条实现减碳降污协同效应的可行之路。

一是加强废水治理,减少污染排放。紫菜加工属于强季节性行业,加工作业时间为每年10月底至次年2月初90多天,企业将海里收割上来的紫菜经清洗、烘干等工艺处理后加工成紫菜干,按照传统的加工流程,清洗过程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就近排放,每年随废水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化学需氧量约800吨、氨氮30吨、总磷0.66吨,严重影响周边水环境。为了打破传统陋习,县生态环境局组织相关乡镇部门和紫菜加工企业主多次对福建、江苏同类企业进行考察调研,经多方比对和科学分析,最终采用气浮+过滤系统+污泥脱水机工艺处理紫菜加工废水,经处理后,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减少了557吨、15.2吨、0.33吨。处理工艺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为苍南县整个紫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改进养殖方式,减少固废产生。传统的紫菜养殖以毛竹架设紫菜养殖设施,但是由于毛竹易腐蚀,使用周期只有1年,导致大量毛竹被遗弃,据统计,大渔湾共有30多万根毛竹被遗弃在海里,形成了海洋垃圾,环境问题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苍南财政斥资补助477.8万元在赤溪镇中墩社区约600亩海域推行紫菜养殖玻璃钢插杆整村推进示范工程,由于玻璃钢质量轻、强度大、抗腐蚀性强,使用年限可达到8年,可以有效降低杆子更换的人力财力、降低长期养殖平均成本,年均每亩减少成本320多元,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消除养殖过程产生大量废弃毛竹对海洋和陆上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无序堆放产生的安全隐患。

三是提升碳汇能力,助力双碳战略。大型海藻为大气二氧化碳主要捕获载体,规模养殖的大型海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高效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海洋碳汇。根据“中国蓝碳计划”,大型海藻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可有效增加海洋固碳能力,增加海洋负排放,减缓全球变暖;另一方面可防治近海富营养化、海洋酸化、有害藻华等环境问题。紫菜养殖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过程就是从大气、海洋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苍南县紫菜养殖面积达5.73万亩,年均产出干紫菜6600多吨,紫菜干中含碳量约为 27.39%,相当于汇集碳元素1800多吨,因此苍南具备发展海洋碳汇的有利条件,将苍南打造成一个以紫菜养殖为核心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养殖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大有可为。

打印 关闭